20190613

                Never    
@三度試射飛彈 美認北韓在挑釁:想挫敗飛彈攔截系統

東森新聞 2019年06月12日 17:42
記者林瑩真/綜合外電報導

北韓2016年發射26次飛彈、2017年發射18次,今年5月又再度發射3枚火箭。對此,美國認為這是北韓的挑釁,想挫敗飛彈攔截系統,將此定位為「KN-23短程彈道飛彈」,且北韓的飛彈技術已經有所改良。

綜合外媒報導,北韓在5月4日、9日發射3枚火箭,對此,美國國會研究處(CRS)發表「北韓的核與彈道飛彈專案」(North Korea's Nuclear and Ballistic Missile Programs)報告,將此認定為「KN-23短程彈道飛彈」,是北韓的挑釁。

報告中指出,北韓發射飛彈是將重點擺在測試挫敗飛彈攔截系統的意義,並透過改良飛彈用固體燃料及導向裝置的性能,避開終端高空防衛系統(又稱薩德反導系統,THAAD)等飛彈防禦系統。

美國國會研究處認為,北韓因為此次發射飛彈,在「將彈道飛彈從液體燃料轉變為固體燃料」方面取得進展,固體燃料可以減少再裝填時間,化學上也較為穩定,顯然北韓飛彈技術已有改良。


事實上,北韓在去年6月川金會前,為試圖拆除(平安北道東倉里)西海衛星發射場的解釋就是,「由於確定試驗部署固體燃料發動機的方向了,因此不再需要液體發動機發射場。」

除了美國軍方,美國議會也認為北韓試射攻擊用彈道飛彈是挑釁。不過對於美國看法,南韓軍方保持沉默,僅回應「還在分析中」。




@可望應用於感測器之超薄CNF薄膜   
東京理科大學於日前發表開發了一項可製作出平坦且超薄之纖維素奈米纖維(CNF)薄膜的方法,由於CNF具有生物降解性,隨著物聯網(IoT)社會的到來,CNF薄膜的開發將可望有助於解決薄膜感測器的廢棄問題。

CNF原料採用了中越紙漿工業以水中對向衝突法(Aqueous Counter Collision;ACC)所開發的CNF,並以濃度1%的CNF水溶液噴霧於加熱至150°C的平坦基板上,再利用獨家開發的治具將CNF薄膜從基板剝離。所需時間30分鐘,與流延製膜法(Casting Film)相比,製作時間大幅縮短。

薄膜大小約為10X10 cm,膜厚則可以μm為單位予以調整,最薄可達1.4μm,厚度是既有製法的10分之1。此外,尚具有優異的光學特性,從紫外光區到紅外光區(波長250~2200nm)的光透過性在80%以上。

此外,研究團隊以玻璃、聚醯胺(PI)、藍寶石單結晶的平坦基板進行實驗後可知,CNF薄膜的平坦性取決於基板的平坦性。以最平坦的藍寶石結晶而言,表示表面粗糙度的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 roughness)為0.15nm,CNF薄膜則為1.7nm,相較於玻璃的2.4nm及聚醯胺(PI)的2.1nm都要來得小。

為了探尋CNF在感測器裝置的應用可能性,研究團隊將pattern狀金薄膜的指叉式電極(Interdigital Electrodes)進行真空氣相沉積,確認其具有電氣特性。另以單層奈米碳管架橋後照射光線後,進一步發現產生了激磁電流(Exciting Current)。

經各項實驗結果可知,以新方法製作出來的CNF薄膜可望適用於由積層薄膜形成之穿戴式裝置的感測器,今後研究團隊也將朝向大面積化展開剝離方法的改良,以及卷對卷方式製作方法等的開發。


資料來源: 化學工業日報 / 材料世界網編譯




@自由廣場》「達觀號」故障省思︰需要新的海測艦
2019-06-13 05:30
自由時報

◎ 羅成志

我國海軍唯一的海測艦達觀號,上月探勘水文時,因淨油機損壞,導致船艦一度失去動力。達觀號海測艦由義大利建造,一九九六年正式納編服勤,平時負責蒐集領海、台海週邊的公海與專屬經濟海域,及南海諸島之航道測量等水文資料蒐集與搜救任務,並支援其他政府委託或與民間學術機構合作進行海洋科學研究專案等任務。

達觀艦上配備高精度水文資料探勘裝備,包括水深探測、海底地形測繪、海底地質探勘、海底磁力線繪製以及海洋環境資料蒐集等,尹清楓命案使該艦更為人所知。達觀艦雖非海軍的主戰艦艇,但鑒於該艦任務的機敏性質,使其重要性不遜於主戰艦艇。

台灣本島東側瀕臨太平洋,海底地形水深平均超過一千公尺,反觀西側的台灣海峽海底地形,水深大多在一百公尺以內,海底地形屬大陸棚型態,多淺灘、溝谷、海島礁石;河流入海口和海灣多,針對掃獵雷與佈雷乃至攻潛等制海作戰任務能否順利執行,與我國海軍能否確切掌握台灣海峽之海底地形變化分布概況等海洋水文資料變化密不可分。

因此,海軍能否長期從事測繪與蒐集海洋水文研究資料,並將獲得之統計數據加以整理分析並更新,以建立數據資料庫與相關參數,顯得相當重要。不僅攸關國防與海事安全,對協助政府決策者規劃海洋政策,特別是海洋資源(如漁汛與海底礦藏)探勘開發及海洋生態保育均有重要價值。

然而我國海軍的專職海測艦僅有達觀號,顯然不足。連歷史悠久的海軍海洋測量局,在國軍精進案時與海軍氣象中心被併編為海軍大氣海洋局,海洋科學研究人才也因位階降編和組織簡併流失。鑒於達觀號成軍服役已近四分之一世紀,有需要再增建至少一艘專職海測艦外,對已經砍到見骨的海洋科學研究人員亦應充實。在國際海洋法層次上,對強化我國領土主權主張正當性亦有實質助益。

(作者為自由撰稿者,曾任國會助理)




@塗層不耐熱 超音速可能破壞F-35的隱身效果

2019/06/12 20:18中時電子報 江飛宇

F-35聯合打擊戰機,是目前最暢銷的五代戰機,它的匿蹤效果在歷次模擬空戰中有著極大的優勢,把前輩F-15、F-16打的毫無招架。然而F-35聯合計劃辦公室發現,F-35在超音速飛行後,機身的匿蹤塗層會出現損壞,隱身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防衛新聞(Defense News)報導,超音速飛行對於防空作戰是相當重要的,極速1.6馬赫的F-35,也要執行防空攔截任務,尤其是航艦型的F-35C。然而在2011年F-35B的測試飛行中發現,當以1.3馬赫的速度飛行後,發現F-35B在水平尾翼和尾樑的左右兩側,都發現機身表面的塗層有起泡狀態,這是飛行產生的高溫,造成塗料的剝離與劣化,稱為「熱損傷」。同樣的,在2011年12月,F-35C以1.4馬赫的試驗飛行,熱損傷也破壞了內側水平尾翼和尾樑的結構完整性。

F-35聯合計劃辦公室將B和C的問題,分類為「第1類缺陷」,在這個量表中,第1類缺陷代表最嚴重的缺陷類型。

不過,美國國防部並不打算進行修復,官員麥特‧溫特(Mat Winter)表示,目前的改善措施是改進塗層配方來緩解,但不會完全解決這個問題, 而是接受這個額外的風險。原因是這個現象算是偶發,只發生在B和C型上一次,所以機率非常非常小。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35專案負責人格雷格‧烏爾默(Greg Ulmer)表示,熱損傷並不常見,在數量最多的F-35A機隊中,還沒有發生此類問題的案例,至於2011年的事件,僅限於試驗飛行的極端條件。

F-35C目前還沒有大規模部署,所以情況還不明朗,溫特承認,如果熱損失普遍出現在F-35C上,很可能使海軍無法完成其超音速攔截任務。

但是情況也不是完全不可解,更耐熱的塗料已經完成,將會應用在第8批次(Lot8)生產的F-35C身上。能夠耐受更高的溫度。溫特不願說明塗層的工作原理或提供的保護程度。

另一種改善方法是操作限制,比如限制F-35C開後燃器時間為50秒,限制F-35開後燃器的時間是80秒,這樣就不會破壞機身塗層了。

文章來源:Supersonic speeds could cause big problems for the F-35′s stealth coating










@美陸戰隊MV22「大象漫步」展示強大運輸實力

2019/06/12 22:12中時電子報 江飛宇
美國海軍陸戰隊(USMC)在加州米拉馬爾陸戰隊航空戰(Marine Corps Air Station)展示了一場「大象漫步」(Elephant walk),26架的MV-22魚鷹機(Osprey )以及14架的CH-53E超級種馬( Super Stallion)直升機在跑送上漫行,展示陸戰飛行隊強大的運輸能力。



防衛部落格(Defence-Blog)報導,陸戰隊第16航空集團(MAG-16 )的MV-22,以及第3陸戰飛行聯隊(3rd MAW),一同進行了大規模的飛行訓練,有26架MV-22B魚鷹機,和14架CH-53E超級種馬飛越南加利福尼亞,精彩的大象走路,象徵美國陸戰隊的萬能屬性。

第16航空集團的指揮官卡格‧李弗洛爾上校 (Craig C. LeFlore)說:「這是在講述MAG-16的故事,如果世界某個地方出現危機,我們陸戰隊的工作就是隨時準備好應對這場危機。而MAG-16的任務,就是把英勇的陸戰隊員送到最前線。」
李弗洛爾接著說:「這次大規模的起飛不只是軍力表現,那些飛機一出動都能隨時應付突發狀況。當其他軍種還需要訓練或集結時,海軍陸戰隊員永遠都已做好準備。」

MV-22B魚鷹機是美國陸戰隊相當喜歡的飛機,在1999年首次採購,從那時起,MV-22一直是陸戰隊運輸的基石。這款獨特的飛機結合了直升機的垂直飛行能力,與固定翼運輸機的速度,能夠以266節的巡航速度(時速492公里),運載超過100名海軍陸戰隊員飛行640公里。
另一款倚重的載具是CH-53E超級種馬直升機,它是美國運輸能力最多的直升機,可以運載超過30名海軍陸戰隊員,飛行177公里。這兩架飛機的綜合能力使MAG-16除了作戰以外,也能夠協助人道主義援助和災害應對工作,比如颱風、地震和加州滅火任務。

這個宏偉的武力展示,提振陸戰隊的士氣,也恰逢紀念諾曼地登陸的75週年,不過近年來,美國陸戰隊的這兩種航空器在後勤工作上需要加強,特別是CH-53E,現在正處於一個特別黑暗的時期,前幾天,駐沖繩的CH-53又傳出飛行期間遺落零件,至於魚鷹機,綜合準備率仍然徘徊在50%左右 。

文章來源:U.S. Marine Corps demonstrates awesome combat power during monumental mass flight













@星國研發步兵戰鬥車服役 數位操控火力快狠準
2019/06/12 18:22

(中央社記者黃自強新加坡12日專電)新加坡公布自主研發新一代的步兵戰鬥車「獵人」(Hunter)正式服役,新款步兵戰鬥車配備數位化操控設備,火力更為強大,將陸續取代目前的Ultra M113裝甲運兵車。

新加坡國防科技局(DSTA)會同陸軍與新科工程(ST Engineering)聯合研製新一代的步兵戰鬥車(AFV),「獵人」預計2020年交付第42裝甲營率先使用。

星國裝甲部隊昨天舉行慶祝成立50週年校閱儀式,國防部長黃永宏宣布步兵戰鬥車「獵人」正式服役,未來將可大幅提升整體戰力。

根據星媒「聯合早報」報導,「獵人」集智慧與威力於一身,也是星國陸軍首款配備反裝甲飛彈系統的步兵戰鬥車,有效摧毀敵軍裝甲平台系統。

「獵人」內部的操控系統猶如飛機駕駛艙,除駕駛員外,砲手與車長透過數位化操控系統,執行監控敵軍動向、路徑、發射炮彈等多功能任務。

對於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步兵戰鬥車「獵人」,長期關注星馬區域安全局勢的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中國研究所附屬研究員區肇威認為,身為星國武裝部隊的精英部隊之一,裝甲部隊的發展始終是星馬地區關注焦點。

他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這款命名為「獵人」的步兵戰鬥車,不但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也可為主力戰車開路,成為在第一時間抵禦敵方的裝甲部隊。尤其,「獵人」配備反裝甲飛彈系統,大幅提升反裝甲火力,非常適合新加坡這種需要快速反應的作戰環境。

區肇威認為,「獵人」的全數位化操控系統,加強武裝部隊作戰效能,也能與其他作戰平台建立連結協同作戰。諸如「獵人」可與空軍阿帕契攻擊直升機AH-64連線,使得新款步兵戰鬥車在各種地形戰鬥中,擁有更準確與快速的環境感知和打擊能力。

他強調,新加坡近年來國防發展策略多元,不乏採取外部合作的方式研發武器系統,也就是在強調自製前提下,引進部分關鍵裝備,提升武器載台可靠性與自製研發成果。

美國生產的M113裝甲運兵車,採用全履帶配置並有部分兩棲能力,也有越野能力,在公路上可以高速行駛,M113家族有極多的升級改款,擔任運輸到火力支援等戰場角色,目前仍在多個國家繼續服役。(編輯:王永志)1080612





@陸高頻雷達發威 要美隱形戰機破功

2019/06/12 09:13中時電子報 楊幼蘭


中國大陸雷達專家劉永坦說,已開發出新型高頻地波雷達(high-frequency surface wave radar ,HFSWR)雷達,能超視距,在數百公里外發現隱形戰機。


綜合外電報導,83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永坦告訴《艦船知識》,這款有中國「第一道防線」之稱的新型雷達還能防止反輻射飛彈攻擊。他指出,新雷達的特色在於能發出有長波段,以及寬光束的高頻電磁波。而地波與微波或天波不同,能沿著地表行進。

劉永坦說,高頻地波雷達能在數百公里外,便偵測到海上與空中敵對目標,而這有助於擴大中國海上預警與防空系統的偵測範圍。此外,他指出,隱形戰機雖有特殊塗層,能讓它們在微波雷達前「隱形」,但在長波段的高頻地波前卻無所遁形。

而解放軍海軍新型雷達所能監測的範圍,有如一個印度大。至於這類雷達系統的另一個優點,就是面對能追蹤,並摧毀電磁波來源的反輻射飛彈具有「免疫力」。劉永坦說,由於高頻地波的光束太寬,現有的天線難以追蹤,反輻射飛彈若要追蹤來源,就需要龐大的天線。

然而,西方專家認為,這類雷達雖能讓中國有機會攔下來襲的隱形軍武,但要全面防止像F-35等5代戰機攻擊,還是有所限制。

華府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軍事太空計畫專家哈里森(Todd Harrison)便指出,這款雷達的波長很長,能偵測到如隱形戰機等目標,但主要的缺點卻在於解析度低,並缺乏即時目標級追蹤能力。「它會告訴你,那兒有東西,但卻無法描述特徵,」他說,這款雷達「不夠精準,無法確切鎖定目標位置」。

不過,哈里森也坦承,這款超視距雷達的確能提示別型雷達縮小偵測範圍,把力量集中在特定的偵測位置,以提高尋獲目標的機率。

另一方面,英國智庫「皇家三軍研究所」(RUSI)空戰專家布朗克(Justin Bronk)認為,或許在戰場上,中方因此更能掌握美國隱形戰機的位置,但仍無法利用那些雷達系統,提示飛彈實際殲滅它們。

這款超級雷達的另一個大問題,就是很容易受攻擊,而這意味它們或許只能在戰爭初期能發揮作用。哈里森指出,儘管它們可能對反輻射飛彈有免疫力,但由於體積龐大,很容易從太空發現,因此能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導引飛彈攻擊。

文章來源:New radar system immune to 'radar killer' missiles







@預測後方 3 秒內超車,交大首創自駕車智慧之眼
作者 中央社  2019 年 06 月 12 日 15:00

AI 時代來臨,自駕車更是 AI 人工智慧技術的重要應用領域,預估 2025 年全球自駕車相關產值上看 420 億美元。科技部上午舉行「自駕車智慧之眼深耕八年有成,嵌入式 AI 物件辨識系統技術領先國際」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

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教授郭峻因表示,團隊藉由分析影像實現自駕車進階駕駛輔助系統(ADAS),成功開發嵌入式電腦視覺深度學習技術,透過快速自動化標記工具,產生大量 AI 人工智慧學習的資料庫,搭配團隊開發的即時軟體演算法,降低了 AI 電腦視覺所需的運算平台成本,且無需昂貴的 GPU(繪圖處理器)運算平台。

他說,AI 可替人類分析與辨識影像內的各式物件,但必須先有「工人智慧」,要有人去一一標記各種物件,建構足夠的資料庫。

而郭峻因團隊開發出全世界第一套快速視訊資料自動化標記工具(ezLabel 2.0),用來標記並提供 AI 學習的資料,標記效率超過目前現有手動資料標記工具達 10~15 倍以上,並獲得於 AUDI 奧迪汽車主辦的第一屆台灣 AUDI Innovation Award 兩項大獎,國內已有多家廠商試用。

郭峻因表示,團隊已經建置超過 1,500 萬筆適合台灣地區的自駕車影像資料庫,有助於開發適合台灣地區的 AI 自駕車物件辨識技術,今年預計要達到 3,000 萬筆資料。而台灣擁有國外相當缺乏的機車資料庫,他認為台灣要發展自駕車產業,掌握圖資是關鍵。

郭峻因團隊開發出最遠可偵測超過 200 公尺外車輛的嵌入式深度學習演算法,超越現階段文獻標竿演算法(YOLO v2)4 倍,且準確度更高,適用於各種天候,非常適合自駕車應用。

此外,團隊還首創深度學習行為預測技術,開發全球首見可預測後方車輛(汽車或機車)3 秒內是否超車,當作車輛駕駛第三隻眼睛,守護行車安全。

郭峻因表示,團隊所產出的嵌入式 AI 自駕車快速資料標記工具、自駕車圖資、物件偵測與行為預測深度學習技術的產業應用潛力龐大,目前合作廠商已達 28 家,未來潛在的合作廠商包含 AI 晶片公司、車電系統公司與自駕車圖資公司等。

他說,嵌入式 AI 系統除了應用在自駕車,對於未來智慧城市、交通的應用非常廣,只要有照相攝影的地方,都可以導入,像大家常用的掃地機器人也有裝鏡頭辨識前方物體,他笑稱,「擁抱嵌入式 AI,才會發大財。」







@業務最前線/擺脫隧道視野
2019-06-12 22:58經濟日報 吳育宏

過去幾年的時間,我以營運主管或管理顧問的身分,參與過數十個業務團隊的管理工作,產業包括傳統製造、高科技電子、民生消費品、電子商務、物流運籌等。毫無疑問,業務團隊每個月被業績數字追著跑,多數成員都非常成果導向。但是也由於太聚焦在「短期」產出,更容易疏忽業務人員的產業知識、策略思考、專案管理這一類能力的長期培養。

業務人員只專注在短期績效,但是對周遭市場環境和整體戰略缺乏深入的思考,即產生所謂的「隧道視野」。愈是沒有績效,就愈急著找訂單,然後把自己限縮到更狹隘的思考,進入到一種惡性循環。以下是一個實際的例子。

A公司是一家電子開關(switch)的製造商,負責供貨給大型機台的組裝廠。在一次績效提升的顧問專案裡,我們調出前十大品項的客訴記錄進行分析,發現某個型號的電子開關經常發生短路的狀況,原來是絕緣材質的保護性不夠。

這個問題事實上已經在客戶端產生不少抱怨,但是如同多數品質問題一樣,業務人員把它視為「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並未積極處理。

直接面對客戶的業務部門都不著急了,內部的品管和研發單位就更不會主動立案追蹤。

我找了相關主管召開檢討會議,聽聽他們的意見。

研發主管表示,有另一種絕緣材質可以大幅改善現況,不過材料成本會提高30%。

業務主管接著說,客戶的採購人員有每季降低成本的壓力,不接受更高的報價。

此時我詢問大家:「所以即使品質不良造成的損失,包括重工費用、逆物流以及索賠金額,加總起來已經遠超出那30%的材料成本,我們仍然不採取任何行動嗎?」

問題的癥結就像「國王的新衣」般被揭開來,會議室靜默了許久,大家面面相覷。

尷尬了一陣子,業務主管總算開口:「不過我們缺乏足夠的資料來說服客戶,證明新、舊材質的差異和效益。」品管主管回應:「喔,這些材質證明都有電子檔,我們還有一些實際的測試報告,都很有說服力。」

接下來的討論,總算步入正軌,因為更換材質對上游製造商、下游客戶都有好處,幾乎是「沒有懸念」的選擇。

上述狀況並非罕見的個案,其實它經常發生在各種B2B銷售組織當中,端看有沒有人掀開「國王的新衣」罷了。專注在目標固然重要,但是在銷售活動更複雜、更重視團隊合作的B2B市場,避免「隧道視野」也是重要的課題。

(作者是「立本台灣聯合會計師事務所(BDO)」副總經理暨業務行銷管理顧問部門負責人,本專欄每周四刊登)

Raw Text